吉林大学24848威尼斯(中国)有限公司欢迎您

本科教学

课程信息

汽车制动理论与设计(422064)实验教学大纲

日期:2021-12-22 14:59:33 作者: 访问量:

汽车制动理论与设计(422064)实验教学大纲

 

01.教学单位名称:汽车工程学院

02.实验中心名称:汽车实验室

03.课程名称:汽车制动理论与设计

04.课程代码:422064

05.课程类别:专业课

06.课程性质:选修

07.课程学时:32 学时,其中含实验 4 学时

08.课程学分:2

09.面向专业:车辆工程

10.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教学目的

实验教学目的:

针对汽车ABS硬件在环试验、ABS简单逻辑快速开发试验使学生对相关内容产生更直观的认识,并加深其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具备解决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汽车性能试验研究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培养学生具备解决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适应汽车性能试验研究技术新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验教学任务:

本实验课程结合《汽车制动理论与设计》课程的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汽车ABS系统硬件在环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并了解相关法规;了解汽车制动中的电子控制技术的结构与原理,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实践能力。

  1. 解读实验教学大纲。向学生解读《汽车制动理论与设计实验教学大纲》,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教学目的(立德树人、应掌握知识、具备能力与素质)及其达成途径(课程实验)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实验学习、实验考核与实验素养达成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自查学习行为,调整学习方法并达成学习效果。

  2. 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品德修养,珍惜时间,求知问学,明理悟道;志向高远,不懈奋斗,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思维,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加强体育锻炼,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化育人,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新性劳动。

  3. 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汽车性能试验研究能力。即:

    • 培养学生具备能够根据对象特征,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 培养学生具备能够根据实验方法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

    • 培养学生具备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 培养学生具备解决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适应汽车性能试验研究技术新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验教学要求:

学生能够了解汽车ABS硬件在环试验的基本设计、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掌握适用于ABS研究的单轮车辆模型;初步掌握简单ABS逻辑结构与编程方法,了解汽车电控系统快速开发技术。

通过《汽车制动理论与设计》实验教学,实现实验教学目的,达成如下实验教学要求:

  1. 毕业要求指标点0:学生应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 毕业要求指标点4.2:能够根据研究方案制定实验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手段进行实验设计,进而分析结果与解释数据,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3. 毕业要求指标点12.X:培养学生具备解决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适应汽车性能试验研究技术新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达成上述实验教学要求,针对教师、条件与学生,提出如下保障要求:

  • 教师。要求积极备课,认真准备课程实验;解读实验教学大纲,使学生清楚实验教学内容与目标,以及应掌握知识、具备能力与素质;组织学生实施课程实验,注重知识拓展,加强思政教育;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达成实验教学目标;开展课程考核、评价与持续改进

  • 学生:加强思想政治品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珍惜时间,求知问学,明理悟道;志向高远,不懈奋斗,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思维,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加强体育锻炼,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化育人,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新性劳动;实现实验教学目的,达成实验教学要求。

11.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实验能力

学生应了解硬件在环试验在ABS系统开发与验证中的目的与意义, 了解ABS硬件在环试验的组成和相关法规,掌握ABS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在典型路面上的控制循环。

掌握Matlab/Simulink简单建模方法;了解ABS系统快速开发流程及基于dSPACE的快速开发系统构架;掌握适用于ABS研究的单轮车辆模型;初步掌握简单ABS逻辑结构与编程方法。

围绕实验教学,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实验能力包括:

  1. 实验设计能力。即:学生能够根据对象特征,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的实验设计能力。

  2. 实验实施能力。即:学生能够根据实验方法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的能力。

  3. 实验分析能力。即:学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 适应发展能力。学生能够适应汽车性能试验研究技术新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12.开设实验项目

(1) 实验项目:汽车ABS硬件在环演示实验

项目内容:

  1. ABS硬件在环试验台架结构认识;

  2. ABS系统组成与结构认识;

  3. ABS系统工作原理及其在典型路面上的控制循环。

    (2) 实验项目:ABS简单逻辑快速开发试验

    项目内容:

    ① 了解基于dSPACE的快速开发系统构架及开发流程;

    ② 编写适用于ABS研究的单轮车辆模型;

    ③ 编写简单ABS控制逻辑并进行快速开发试验。

     

    1 《汽车制动理论与设计》开设的实验项目

编号

名称

类型

计划分配学时

每组人数

42206401

汽车ABS硬件在环演示实验

演示性

2

8

42206402

ABS简单逻辑快速开发试验

设计性

2

4

13.实验教材或指导书或主要参考资料

[1] 《汽车制动理论与设计实验指导书》,自编.

[2] GB/T 13594-2003  机动车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和试验方法.

[3] 杨志华等,汽车试验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8.

14.考核要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1. 考核要求

考核学生掌握的汽车性能试验研究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针对实验实施能力及实验设计/实验分析/适应发展能力进行评价打分,评分标准参见表23所示。

 

2 实验实施(现场操作)能力评分标准

操作规范性,满分40

0-9

10-19

20-29

30-40

不听从老师指挥,不配合实验组工作,干扰实验进程。

实验规划较差,在老师多次督促下能够操作仪器,沟通协作能力较差,实验现场记录潦草。

实验规划较好,能够在老师指导下操作仪器,沟通协作能力一般,实验现场记录较为准确。

实验规划得当,过程衔接紧密,能够主动操作仪器,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验现场记录详细、准确。

 

 

3 实验设计/实验分析/适应发展能力评分标准

方案合理性,满分20

0-5

6-10

11-15

16-20

方案总体目的不清晰;方案中设计的实验方法表述模糊;方案中设计的现场记录表格严重缺失;设计的实验方案没有考虑实验现场实际情况,基本不具有可操作性。

方案总体目的基本清晰,基本可以通过实验达到分析相关参数对汽车性能实验结果的影响之目的;方案中设计的实验方法表述较清晰,基本可用于指导试验操作;方案中的记录表格体系尚可,记录项目有缺失;方案对实验现场实际情况的考虑不够周到,可操作性较差。

方案总体目的清晰,能够通过实验达到分析相关参数对汽车性能实验结果的影响之目的;方案中设计的实验方法表述较清晰,便于试验操作;方案中的记录表格设计较完整,记录项目较充分;方案基本考虑到实验现场实际情况,可操作性较强。

方案总体目的清晰,能够通过实验达到分析相关参数对汽车性能实验结果的影响之目的;方案中设计的实验方法表述清晰,便于试验操作;方案中的记录表格设计完整,记录项目充分;方案充分考虑到实验现场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

手段科学性,满分10

0-5

6-10

实验报告中表述的实验手段过程存在缺失;通过实验报告的描述无法完整重现整个实验过程。

实验报告中表述的实验手段过程完整;通过实验报告的描述能够完整重现整个实验过程。

数据准确性,满分15

0-5

6-10

11-15

实验数据记录严重错误;数据处理计算有重大误差,结果不可信;数据图表存在严重错误或表达不科学。

实验数据记录较准确;数据处理计算基本完整、较准确,结果基本可信;数据图表基本准确、表达较合理。

实验数据记录准确;数据处理计算完整、准确,结果可信;数据图表准确、表达合理。

结论有效性,满分15

0-5

6-10

11-15

没有对数据结果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没有分析实验方案中规定的相关参数对汽车性能实验结果的影响;没有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或结论完全错误。

对实验结果进行较全面的误差分析;根据数据结果分析了实验方案中规定的相关参数对汽车性能实验结果的影响,结论基本可信;一定程度上探讨了实验工况与理论模型的差异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准确的误差分析;根据数据结果分析了实验方案中规定的相关参数对汽车性能实验结果的影响,结论正确;探讨了实验工况与理论模型的差异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1. 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采取现场操作和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考核。

  1. 成绩评定

最终成绩=现场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

 

15.执笔人

赵健 教授、何睿 副教授

16.制定日期

2019.12.28

17.审核人

李建华 副教授、李静 教授

18.审核日期

2020.01.07

19.学院审定程序说明

经学院教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可执行。

20.学院审定日期

2020.01.14

 

上一篇:专业综合认知实践(424001)教学大纲

下一篇:转向系统设计方法(422063)实验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