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
一、课程介绍
《能源与环境》用是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本课程从能源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之新视点来阐明以新世纪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三大主题——能源,经济和环境。重点介绍能源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治理途径及原理、大气污染物的生成和控制、烟尘的污染及防治、工业节能的分析方法与步骤,能源的供应与经济预测方法等问题。它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并掌握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人口,环境,能源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制约机制;环境污染监测与控制技术;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环境友好的能源利用技术,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专业课程式的学习及从事能源与动力相关工作开启环保与高效的理念。
Introduction
“Energy 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s a discipline elective course. It demonstrates three important subjects –energ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The main contents consist of : relationship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way and principle of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generation and control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dust control, and the procedures for analysis of industrial energy saving, supply and economic forecasting method of energy, It can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ntrol mod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t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basic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of population, environment and energy, comprehending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ster the technology of pollution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The students can bethink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energy and power professional work.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能源与环境 |
课程编码 |
421312(6位) |
英文名称 |
Energy 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
课程学时 |
24 |
课程学分 |
1.5 |
课程类别 |
学科基础课 |
课程性质 |
选修课 |
开课学期 |
第3 学期 |
课内实验学时 |
0 |
适用专业 |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
||
开课单位 |
热能工程系 |
||
选用教材 |
《能源与环境》,中南大学出版社(第二版),周乃君主编 |
||
主要参考书 |
1.《能源与环境》,冶金工业出版社,冯俊小主编 2.《环境保护与绿色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郑丹星主编 |
||
制定人 |
刘军 |
制定时间 |
2018年9月 |
二、教学大纲
1、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学科基础选修课,从能源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之新视点来阐明以新世纪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三大主题——能源,经济和环境。重点介绍能源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治理途径及原理、大气污染物的生成和控制、烟尘的污染及防治、工业节能的分析方法与步骤,能源的供应与经济预测方法等问题。
本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并掌握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人口,环境,能源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制约机制;环境污染监测与控制技术;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环境友好的能源利用技术。
2、教学要求
了解环境科学、污染、标准、保护等基本概念清楚。
熟悉各种能源开发,转换,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即对环境的污染有足够的认识,环境污染治理途径,掌握常规能源与新能源的利用方法及应用领域。
熟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防治、利用。
3、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
高等数学、化学等公共基础课。
4、教学方式
理论教学以课堂教授为主,配以适当的讨论。
5、实验环境和设备
多媒体教学。
6、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章 能源概论(2学时)
1.1 能源的分类与评价
1.2 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3 能源资源概况
1.4 能源结构
1.5 能源利用技术经济指标
1.6 能源政策
教学重点:能源的分类与评价
学时分配:0.5学时
第2章 常规能源(2学时)
2.1 煤炭
2.2 石油
2.3 天然气
2.4 电能
第3章 新能源(2学时)
3.1 核能
3.2 太阳能
3.3 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潮汐能
3.4 生物质能、氢能和天然气水合物
教学重点、难点:核能
学时分配:0.5学时
第4章 能量转换与储存(4学时)
4.1 能量的形式与性质
4.2 能量转换方式与效率
4.3 化学能热电转换
4.4 核能发电
4.5 电、热制冷
4.6 太阳能的转换与利用
4.7 燃料电池
4.8 能量储存
教学重点:能量转换方式与效率、核能发电
学时分配:各0.5学时
第5章 工业过程节能(4学时)
5.1 燃烧过程节能
5.2 工业余热利用的基本原理
5.3 工业余热回收系统
5.4 热回收用换热设备简介
教学重点、难点:工业余热利用的基本原理
学时分配:1学时
第6章 环境概论(2学时)
6.1 生态与环境
6.2 环境污染
6.3 环境标准
6.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生态与环境
学时分配:0.5学时
第7章 燃烧污染防治(4学时)
7.1 硫氧化物的生成及治理
7.2 氮氧化物的生成及治理
7.3 烟尘的生成与控制
7.4 除尘方法与设备
教学难点:烟尘的生成与控制
学时分配:1学时
第8章 大气污染控制(4学时)
8.1 大气污染物的产生
8.2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8.3 臭氧层的耗损及其控制
8.4 温室效应及温室气体
8.5 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控制
8.6 气溶胶及其排放控制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学时分配:1学时
7、考核要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1)本课程采取考查形式
(2)成绩结合平时课堂表现、出勤、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
(3)最终课程考核成绩采用五分制。
上一篇:热能设备制造工艺
下一篇: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导论